北大医疗淄博医院
医院新闻
媒体报道

《大众报业·齐鲁壹点》话鲁医|毕书艳:22载超声深耕,慧眼锁定病灶

时间:2025-10-27 点击:132次

各种疑难杂症的诊断,往往离不开超声检查这双临床的“眼睛”。而这双“眼睛”的精准与锐利,离不开超声医生的深耕与坚守。北大医疗淄博医院(淄博经开区医院)【北大医疗鲁中医学中心(总院)淄博院区】超声科副主任、副主任医师毕书艳,已在超声医学领域深耕22年。

1.jpeg

从一名临床医生到超声科副主任,从初涉超声的陌生到成为领域专家,时光见证了她一路走来的成长与不易。

探头之下:从“辅助诊断”到“治疗利器”的跨越

午后的超声科诊室,毕书艳正目不转睛盯着屏幕上的影像变化,手中的探头在患者皮肤上来回挪动,耦合剂的微凉触感下,是她对每一处病灶的细致探查。“一个探头、一支耦合剂,就是我们探查人体世界的利器。”她说。超声科承担着确定病灶的重任,诊断过程如同“排雷”——凭借娴熟操作,她和团队需从一帧帧动态影像中捕捉异常,为后续治疗提供可靠依据。

2.jpeg

2009年,医院成立超声介入室,毕书艳从此正式迈入超声医学的深耕之路。随着医疗设备进步与治疗理念更新,超声医学的服务范围不断延展:从最初的胸腔积液穿刺、肝囊肿硬化治疗,到如今能独立开展各部位穿刺活检、置管引流及肿瘤治疗,超声科已从“辅助诊断”角色,蜕变为临床治疗中不可或缺的“精准导航”。

科室主任孟庆来作为前瞻性领头人,带领团队每年落地新业务,其中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结节微波消融治疗自2019年底开展至今已6年,技术日趋成熟。2020年,这项技术曾为患者梁女士带来新生。此前,梁女士因双侧甲状腺结节怀疑癌变,却因心脏问题无法接受传统手术。普外科主任谭桂兴与毕书艳团队沟通后,提出微波消融方案。

“手术全程在超声监测下完成,局部麻醉、精准安全。”毕书艳回忆,团队在不损伤周围组织的前提下尽量扩大毁损范围,1小时的手术顺利结束,患者术后直接走回病房,次日便出院。术后5年复查时,超声仅显示3mm消融痕迹,未见复发与转移迹象。如今,这项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结节、腹腔脏器肿瘤、静脉曲张等疾病,以“创伤小、安全性高、并发症少、恢复快”的优势,改变了传统“一刀切”的治疗模式。

深耕背后:22年如一日的坚守与付出

“从医就是不断学习的过程。”毕书艳说。为接触前沿技术与理念,她坚持浏览文献、参加学术会议,“积累经验后,反而发现理论和研究的不足,只能不断向上汲取营养。”

高强度的工作节奏,让她养成了特殊习惯:工作时间不喝水,如厕时间固定在中午下班后和下午上班前,即便休息时也如此。“检查时需同步给出诊断意见,手不停、脑就不能停。”她笑称,超声科是医院“最累的工种之一”,长期保持低头操作、专注思考的姿势,让科室医生几乎都有颈椎病、肩周炎等“职业病”。

3.jpeg

但对毕书艳而言,优秀超声医生的标准不止于技术。“医生一句平常话,在患者那里可能就是‘判决书’。”她认为,除了精通诊断技能、掌握临床知识、苦练穿刺基本功,更要具备共情能力——既要关注疾病,更要关注患者心理。

“若遇预后不佳的疾病,先安抚患者,可用轻症语气讲解病情,但必须按重症标准给出下一步建议。”这是她常对年轻医生说的话。曾有患者因甲状腺结节焦虑不已,她一边用通俗语言解释“多数结节良性,定期复查即可”,一边悄悄联系临床医生制定随访计划,“让患者安心,也是治疗的一部分。”

未来:以精准影像筑牢健康屏障

从初握探头的生涩,到如今带领团队攻克复杂病例,毕书艳始终相信:“探头多停留一秒,患者就多一分安心。”她提醒,甲状腺结节患者需定期体检,早发现、早治疗是避免恶变的关键;而对团队,她则要求“用最精准的影像,为临床提供最可靠的依据”。

22年深耕,毕书艳与超声这双“眼睛”一同成长。未来,她将继续带领团队,以更精湛的技术、更温暖的关怀,为患者筑牢健康屏障,让超声影像在临床诊疗中绽放更多光芒。

责任编辑:李艳晨

值班主编:李超、冯冬宁、郝东智

值班审读:王永田



关闭
联系电话